“熬胶并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要想熬好胶,必须认真钻研、苦练功夫,还需要靠悟性。炼胶技艺不是一天两天就练成的,要不断反复琢磨,总结经验 ,它是阿胶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技术,熬胶火候要十分精准,火大了胶液黑苦,火小了胶不顶泡……”一位退休老熬胶工曾经这样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积淀,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贾善俭,1994年进入东阿阿胶,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任炼胶二班班长。从事炼胶工作至今,贾善俭熟练掌握炼胶技艺,对炼胶各个环节均深入细致了解。他总结了一套根据原料情况适当调整生产的方法,从化皮到分离,再到后续的胶汁精提、沫水处理的方法及程度,贾善俭均了然于胸,凭借优异的工作成绩,多次被评为东阿阿胶优秀员工。
2022年下半年,炼胶工段面临一次员工集中退休的状况,贾善俭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协助工段领导合理安排工作,把自己班组内有经验的炼胶工调整到其它班组,并且主动请缨,承担以往仅由炼胶六班退休老班长董正生师傅炼制鹿角胶的生产任务。
鹿角胶生产不同于阿胶,每年均生产二批小批量产品,即使熟练的老炼胶工在生产过程也需要专心炼制。贾善俭深入研究鹿角胶生产工艺,并与有炼制鹿角胶经验的老员工沟通交流,保障了3个批次鹿角胶的合格生产,并将鹿角胶出胶率提升2%,节约成本约5万余元。
东阿阿胶半成品的水分和水不溶物是两大检验指标,贾善俭带领班组人员在质量稳定的情况下,逐步稳定出胶水分并总结经验,保证产品的一次合格率。为实现阿胶水分在线检测,贾善俭带领班组员工开展质量攻关工作,配合研究院及设备工程部开展试验工作,采用“头脑风暴法”,分析现状数据,分别对生产过程30多个批次,15个关键控制环节,641个数据进行逐一排查分析,总结识别出胶水分的经验,为设备识别出胶水分的精确性提供支撑,提高阿胶感知质量。
在生产过程中贾善俭与班组成员不断摸索根据胶汁颜色确定提沫次数、预淋时间的方法,减少处理沫水带出的胶汁,有效提高了阿胶产量;为实现离线近红外水不溶物快检,贾善俭认真学习离线水不溶物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承担前期水不溶物自检检测任务,为模型的建立做出贡献。
近两年,炼胶工段10余名老熬胶工陆续退休,炼胶熟练工陆续减少。年初,工段内分批次补充13名新员工,人员交替衔接不顺畅。贾善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培养一名炼胶工的困难。“很着急,炼胶技艺不能断链失传,一定要尽快培养。”作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传承人,他深知技艺传承的重要性。就这样贾善俭承担起炼胶师傅的职责并手把手现场教学,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的炼胶工。
在日常工作中贾善俭也一直致力于培养班组内成员,提高班组综合素质,通过努力共培养化皮辅助2名,精提人员2名。为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的传承做出较大贡献。此外,在每年的冬至炼胶、台湾青年参观非遗等不同活动中常见作为东阿阿胶技艺传承人的贾善俭向公众展现非遗文化。